老游戏推荐:玩过这部作品我的眼睛里进了点沙子

2017-10-20 18:38 经典游戏 怀旧

  2011年11月1日,一款使用RPG Maker制作的独立游戏发布;2012年1月20日,这款游戏躺在了我的硬盘里,却一直不曾打开;2017年9月10日,我再次安装了这款游戏,手机版;在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游戏时间之后,它成功赚走了我迟到了5年的眼泪。

  复古的像素画面,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独有的画面风格;游戏系统极其单薄,几乎只有解谜元素,而解谜部分又缺少精妙的关卡设计,显得过于简单;人物移动或者在与场景交互时,各种别扭和不精确,简直可以称之为糟糕的操作体验;一些意义不明的道具收集和信息提示,以及涉嫌强行凑数的记忆碎片,更是拉低了对其游戏性的评价。

  在我看来,游戏,特别是RPG游戏,可以解读为“游”与“戏”。游,是玩家与作品的互动;戏,自然是作品要向玩家讲述的故事。这两方面,孰轻孰重并无定论。可是如今大众玩家对于游戏的要求,更偏向“游”的部分,够好玩,就容易被大众接受。或许因为游戏性是从游戏一开始就能感受到的,玩家更容易做出评判。而戏剧性则不同,玩家要慢慢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深入,才能感受到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。

  举个极端的例子,《塞尔达传说:荒野之息》的剧情,用一句话描述都嫌多:主角林克从沉睡中醒来,打败大魔王,救出了公主。但荒野之息可谓将游戏性做到了极致,于是无数媒体将其誉为满分神作。

  相反,《To the Moon》则是一部重“戏”的作品,它只是作者用来讲述这个故事的载体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视觉小说(Visual Novel),而我则把它看作是一部优秀的小成本电影。虽然没有大制作,但是用心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故事,作者传递了自己的情感,成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。一部优秀的作品,拥有这些,就够了。

  当然,我不想因此就把《To the Moon》捧为神作,过高的赞誉只会无谓的拔高玩家的心理预期。我甚至觉得,《To the Moon》当前赢得的赞誉,原本就有一部分来自于心理落差。

  试想在游戏之初,你体验到的是一款无论画面、操作、游戏性都平平的游戏,自然会给出一个不高的心理预期。然而在几个小时的游戏时长中,你一次次被作者带动情绪,甚至被戳中泪点,当屏幕在你眼中开始模糊的时候,对作品本身的评价也在不断拔高。这种情况下,游戏的缺点恰好放大了游戏的在其它方面的优点,于是成就了现在的口碑。

  可一旦玩家因为赞誉,从一开始就把它定位成催泪神作,那么就会不自觉的在心里预设一条情感防线,当剧情中情感宣泄点到来的时候,玩家的情感共鸣就会降低。“原来不过如此”、“你们总说的催泪,根本没能打动我(这很cool)”……这种情况下,优点不再是优点,反而进一步放大了游戏性等方面的缺点。于是就形成了“捧杀”。

  所以我的观点是,作为游戏来讲,《To the Moon》确实达不到《荒野之息》的高度,不过绝对够它在游戏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。

  喜欢《To the Moon》的人总是在推崇这部作品的剧情,可我觉得仅仅是剧情还不足以让这个故事触动这么多人的心弦。在此之上,还有作者对于故事情感节奏的把控。

  首先,标准游戏时长只有4个多小时。加之关卡简单,就算比较慢的玩家,通常也能在5个多小时后完成游戏。这意味着,你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就可以看完整个故事。换句话说,玩家完成这个故事的门槛很低。在如今快餐化的时代,这一点首先降低了玩家因失去耐心而流失的可能性,也就确保了有更多的人能听作者讲述完这个故事。

  如高瞰自己所说:“如今游戏界的玩家群‘非常复杂’,分为休闲玩家、一般玩家、骨灰级玩家。但是绝大数玩家都是人类,所以如果一个故事能让一般人产生共鸣,那么它肯定不会被广大玩家所冷漠。”同样的,一个故事能让一般人有耐心读完,才有可能不被广大玩家所冷漠。

  其次,作者本质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。先抛出不明所以的目的,以及若干奇怪的表象,以此设置悬念。接着自然而然的顺着记忆向前探索,寻找真相。这种方法显然更容易吊住玩家胃口,吸引玩家继续探索下去。(其实每次看到River的名字,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句话:时间是一条河流。而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要做的,就是在John的记忆中逆流而上,找寻关于River的源头。)

  同时,游戏这种艺术载体,易于使“看故事的人”产生代入感。尤其剧情以Eva和Neil的视角展开,他们是John的记忆旁观者,因此更容易让同为旁观者的玩家产生代入感。同时借助两人之间的吐槽,来调剂玩家情绪,避免玩家因为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情绪里,而产生“情绪疲劳”。

  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对于整个故事在情感节奏上的把控。我们可以把游戏分为明显的前后两个部分。(预警!以下内容涉及剧透!)

  前半部分是对整个故事进行情感铺垫。故事一开始,作者就抛出了数个谜团:奇怪的目的--去月球,奇怪的物件--数不清的纸兔子、蓝黄相间的纸兔子、鸭嘴兽玩具......随着Eva和Neil对John记忆的探索,一条条线索被找到,一个个新的疑问又出现:名叫Anya的灯塔、“车祸”死去的动物、River古怪的行为......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,这可能是个悬疑故事。

  故事继续推进,你似乎找到了事情的真相:River患有亚斯伯格症(一种自闭症),而John一直包容和守护着River。同时,很多线索看似可以甩锅给亚斯伯格症,但总觉得有哪里不对。

  接着,来到故事的转折点。因为Eva和Neil的工作也遇到了障碍,那个看起来的“真相”并不能帮他们完成最终的工作,他们只好想办法去追溯更早的记忆。

  至此,游戏时间过半,剧情进入后半段。真正的真相接连不断的在玩家眼前展开,一波又一波的情感冲击接踵而来。车祸早逝的孪生兄弟,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失忆......一切似乎指向有问题的其实是John。

  直到记忆回溯到John与River童年的第一次相遇。短短几分钟的场景,灯塔、兔子、鸭嘴兽......谜底一个个被揭开,River守候终生的心意一次次直戳人心。紧接着,整个故事最大的谜团揭开:

  当这段对话浮现,你终于明白,原来身为病人的River才是那个坚守了一生的人。情感逆转,之前所有的不安、疑惑、些许的感动,在这一瞬间全部转换为了因River而产生的感动,积蓄已久的情感终于至此等到了最大的宣泄口,无数人瞬间泪崩。

  这就结束了?不,作者紧接着就把哭成狗的你打入深渊。Eva认为要想完成合同约定,就需要移除关于River的记忆。看似逗比实则重情的Neil当然不认同,John去月球的目的是要见River,如果没有了River,去月球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。此时Neil立场显然是站在玩家这边,于是Eva代表作者开始强行移除River,同时设置重重障碍,防止Neil(玩家)破坏她的计划。结果呢?你争分夺秒的完成了关卡,却发现自己还是失败了。疑惑,感动,紧张&愤怒,再到失败的近乎绝望。目睹关于River记忆随着《Everything’s Alright》的歌声慢慢消散,作者第二次狠狠的戳中了玩家的泪点。

  不过故事还是没完。被Eva重构过的记忆中,John的孪生兄弟不曾死去,John不曾失去童年记忆,John记得那个儿时的约定,John成功进入了NASA工作,John在NASA里再次遇到了River!于是你刚刚从地狱中平静下来的情绪,在River出现的瞬间又被送回了天堂。

  至此故事走向最后的结局。现实中的John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,记忆中的John则跟River一起登上了去月球的飞船。背景音里响起John越来越慢的心跳声,直到月球出现在飞船的窗外,River跟John牵起手,心跳声戛然而止。第三次潸然泪下......

  从感动到失望再重见希望,期间又穿插了悬疑、紧张、搞笑等情绪。如果要我形容这个故事的情感体验,那就是:人生大起大落来的太快,实在是太刺激了。

  每一个试图谈论《To the Moon》的人,都不得不提及游戏中的音乐。如果说剧情的编排赋予了《To the Moon》骨架与血肉,那么音乐则赋予了这部作品灵魂。即便是那些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人,也鲜有批评其中的音乐部分。还有许多人,在玩过游戏之后,特意去找那两首主要的曲子反复循环—它们分别是《For River》和《Everything’s Alright》。

  《For River》(To the Moon)是这款游戏的主题曲,为游戏作者高瞰原创。在游戏中共有4个版本。首先是作为背景音乐(Main Theme)的版本,出现于游戏的诸多场景中;其次是故事初期由保姆Lily的孩子Sarah&Tommy演奏的版本,这个版本的节奏相对比较欢快,缺乏轻重音变化;然后是由John给病床上的River演奏的版本,变化丰富,蕴含着浓烈的感情,个人认为是最打动人心的一版;最后是重构记忆后,John在宇航局里演奏的版本,此时改名为《To the Moon》。

  另外,这首曲子有国内爱好者制作的第三方填词版,名为《β受体阻滞剂与星辰》,由中文电子歌姬洛天依演唱,人声本家为寤寐芊年。

  玩家们对于《Everything’s Alright》印象,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剧情发展到Eva在记忆中移开River的时刻。伴随着Laura Shigihara温暖又略带哀伤的歌声响起,John关于River的记忆逐渐消逝。没有了River才能让John一切安好?才能Everything’s Alright?这一刻,River的付出被进一步放大。眼睛与屏幕之间被泪水阻隔,歌曲的旋律深深刻入脑海。

  事实上,《Everything’s Alright》的旋律早在前半段的剧情中就已经出现过。当时River重病,房屋在建,John面对资金使用的抉择。John的朋友赠送给他一个八音盒,其中正是这首《Everything’s Alright》的曲子,籍此安慰John一切都将安好。

  区别于那些不够“讲究”的游戏,优秀的作品通常会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细节。拿几个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来说:

  除开BGM,我认为背景音就是很有趣的一点。在《To the Moon》的游戏场景中,BGM之外你几乎总能听到“环境音”,音量不大,但是有足够的辨识度。比如海浪声、鸟鸣声、人群的嘈杂声、脉搏声。这在一定程度上,弥补了像素画面导致的代入感不足。正因如此,游戏过程中我甚至一度特意去判断,那个“嘭嘭”的心跳声到底来自游戏,又或是因为带着耳机听到了自己的脉搏。

  观看火箭发射时,Neil伸手去碰Eva,被Eva果断甩开。这个细节似乎传递出两人之间有超乎一般的情愫。

  游戏最后的结尾处,Eva离开,游戏屏幕闪红,Neil吃药。这个细节首先呼应Eva取松鼠尸体时,在车上发现的止痛药,并遇到Neil去取药。(至此甚至可以回溯到游戏刚开始,撞车后Neil应该是受了伤,但是怕Eva担心,影响工作,所以只是偷偷吃止痛药。如果开篇选择用Neil跟着那对兄妹去闲逛,打松鼠的环节还能看到Neil一上来就是残血的状态。)其次,这个细节也给出了深度解读的可能。很多人会猜测,整个帮助John去月球的经历都是虚拟记忆,而且很大可能这实际就是Neil或者Eva的临终记忆。我不想在这里多做讨论,总之作者给这个本应落下帷幕的故事,加入了更深一步思考的可能。

  少年时期的John约River看电影,结果在电影院找不到River,正当John失落之时,River却从放映厅里走了出来。

  这是River身为亚斯伯格症患者对于“一起”的奇怪理解,然而John在搞明白误会所在之后,毫不介意,甚至还很开心。

  此时的John还不知道什么是亚斯伯格症,我想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个“有点奇怪”的River。

  对River来说,这个结局毫无意义,伊人已逝,她终其一生未能唤醒John对于童年约定的记忆。

  对John来说,这个结局看似美好,却暗藏着巨大的缺憾。虽然在临终的记忆里,John与River一起成功去了月球,并且相守一生。但他至死也未能得知River执着行为的真意,重新编排过的记忆让他彻底失去了感受这份浓烈情感的资格。

  对旁观者(John身边的人&玩家)来说,我们得知了整个故事的真相。John达成了心愿,去了月球,同时与River相遇,度过幸福一生。甚至还额外还给了John一个年幼早逝的兄弟。完美?这终究是一段虚构的记忆,这无非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心理慰藉。

  导致River行为异于常人的根源。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,但依然保有社交渴望,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。相较其它泛自闭症障碍,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。平均每1000名新生婴儿会有7名婴儿是病患者。多见于男生,发病率约为女生的十倍。这从侧面解释了River确诊时间过晚的原因(女性患病概率太低了)。

  亚斯伯格症拥有正常或优于正常的智力水平,加之极度专注于某些兴趣,容易在相关方面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。故有人称其为“天才病”。据说安徒生、贝多芬、莫扎特、牛顿、梵高、爱因斯坦等人均患有此症,传闻中包括比尔盖茨、乔布斯也是亚斯伯格症患者。

  对体内神经递质产生影响,进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状态调节,常被用作降压药。因为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,国外有人提及可能会造成记忆丢失,但是否会像游戏中John一样,因主动大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产生失忆,并未见到相关资料。

  高瞰(Kan.Reives.Gao),原籍中国山东东营,11岁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多伦多。出国后,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语言不通等问题,性格变得内向,甚至因此一个学期在学校中没说过一句话。游戏中,River的一些表现,应该包含了作者自身的映射。(我甚至怀疑,Reives跟River这两个名字存在着某种意义的关联。)

  初中开始写故事,高中开始做游戏,同期迷上了钢琴,并自学了作曲和弹琴。成名作《To the Moon》是高瞰完成的第四部作品,也是其独立游戏工作室自由鸟(Freebird Games)第一部正式作品。之后的作品包括2014年的《A Bird Story》(鸟的故事),以及还在制作中的《Finding Paradise》(寻找天堂)。

  劳拉·鴫原还是《植物大战僵尸》的音乐制作人,同时演唱了主题曲《Zombies on your Lawn》,并且有一个身为《植物大战僵尸》游戏设计师的男友。《To the Moon》中,有用到《植物大战僵尸》的桥段,相信与Shigihara也有一定关系。

  2017年5月,由劳拉·鴫原制作的独立游戏《Rakuen》(乐园)登陆Steam平台,口碑直追《To the Moon》。如果你曾被《To the Moon》感动,又恰好对自己的小学英语有足够的自信,那么不妨也尝试一下《Rakuen》。(因为没有中文版╮(╯_╰)╭)

发表评论:

石器时代官网